- 道情
- 道士傳經布道和募化時所唱的歌曲。 道教的道情音樂是由唐代的〝俗講〞演變而來。 〝俗講〞, 是一種歌白相間的藝術形式, 表演時, 先唱一首歌, 叫作〝押座文〞, 內容是解經題, 接下來以白話講述經文, 終了再唱一首歌, 叫作〝解座文〞。 這一頭一尾的歌曲是道教原有的〝“贊頌”音樂, 而白話部分也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韻律。 後來演唱的內容, 變道教經典為新編道教故事, 並吸收了長短名詞和曲牌音樂,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, 〝道情〞於北宋正式形成, 〝擊漁鼓, 唱道情, 表述韓門子〞的遊方道士出現了。 道情之初與宋時的〝鼓子詞〞相似。 《武林舊事》卷七載: 〝淳熙十一年(1186)元月, 車駕過宮, 太上邀官裡便背兒生後苑冷泉堂下, 有小斯三十人打息氣唱道情, 太上曰: “此張倫撰鼓子”〞。 道情最初使用的伴奏樂器是鼓子, 後來才換上專用的特色樂器漁鼓和簡板。 明清以來, 道情音樂得到了很大發展。 演唱者不再限於道士, 題材擴大, 內容廣泛﹔音樂上或採用當地其它曲種的聲腔, 或與其它曲種合流, 漸漸演變為民間道情, 成為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說唱藝術形式。 如河南墜子就是由道情發展而來的, 它是道情與〝鶯歌柳〞(一種民間小調)結合的產物。 道情於文學體載也曾產生過影響。 詩作中題為〝道情〞的並不鮮見。 明徐靈眙撰《回溪道情》已成文體, 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清人鄭板橋所創《道情》十二首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